汇文书联|两位作者老师携手创作《古兰考辨》,弘扬中国兰文化

中国文促网 rwddl8 2022-01-24 10:36:30
浏览

  大学古诗文教学工作者,诗经楚辞疏注家,《本草》学研究家,涉兰的植物学研究家,因古“兰”字而不知所措的学者,一定要看这部作品!

  本次为您推荐的是李正宣、李华东两位老师的作品《古兰考辨》,由汇文书联与中国华侨出版社联合打造。

  

 

  《古兰考辨》为古文献之“兰”是何种植物的考据性专著,涉及先秦至汉唐的诗文辞赋(约1000余首、段)、文学鉴赏、训诂、考古、祭祀文化、香文化、音乐学、本草医学、生物生态学、气象学等诸多领域,用唐代以前文人关于古“兰”这种植物的生态描写内容,驳斥了陆玑、朱熹、李时珍以及现当代植物学家对于唐代以前古文献之“兰”为泽兰的错误定论,证明了唐以前的古文献所言之“兰”为兰花是不可更改的客观事实,纠正了唐代以前的文献之“兰”皆是泽兰或不知名野草,唐之后文献所言之“兰”才是兰花的错误考据结论,为古代文学每遇“兰”字就不知如何解读的困窘提供了有力的训释依据。

  同时,该作品又是兰文化和古代文学的鉴赏读本,为弘扬中国兰文化尽了微薄之力。本作品虽然古诗文占据巨大篇幅,但解读浅近、贴切、生动,适合于广大读者,成为了解中国兰文化的佳作。

  

 

  作者李正宣,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分配到母校名山中学任教,1988年起先后担任过四川省属重点中学名山中学的教导副主任、主任,曾评为县、地市级先进个人、地市级科技拔尖人才。1997年评为四川省第四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担任过四川省普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语文科成员。后到成都市,先后执教于武侯高中和石室中学,并兼任过四川师大《教育教学》杂志的执行编辑。古稀之年受聘于清华紫光教育集团雅安北附实验学校教学副校长。在教学方面发表出版过多部作品。

  作者李华东,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工学博士。现为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副教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成员、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委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村镇专委会委员、重庆市设计下乡专家组成员、中国童趣研究院特聘专家。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村镇建设等相关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参与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课题多项。

  

 

  内容节选

  屈原的诗句之一可证古兰的叶片为带状植物:

  《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这是屈原借言兰蕙来来表达对世事哀叹的诗句,意思是:兰花和芷草如果都变得没有了花香,就如同荃和蕙都变成了开不出香花的白茅,那还叫什么芳草呢!

  根据汉语言的思维规律,比喻、类比或象征要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才可以,屈原说兰开不出芳香之花就如同荃蕙没有了芳香,和茅草没什么区别了。“荃”是指菖蒲一类的植物,叶片为条带状,和茅草的外形相类;“蕙”是屈原首次使用记述古兰的新汉字,自屈原起,中国文化典籍里就经常“兰蕙”并用,这类文献比比皆是,这里不再举证。“荃蕙”连用,表明二者是有相似点的植物(叶片为条带形),所以屈原才有兰芷如果不香,就如同荃蕙变成了茅草,失去了香的本质特点,只剩下相似的外表的感叹。

  

 

  《古兰考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古代的描述性文字中获取直观的植物属性的信息,比照现代植物属性信息,分析古兰为何种植物。另一部分是从文化传承、民风民俗等方面,对涉兰词语、典故、风俗、节日、音乐、图画等方面进行考辨。

  这部作品终结了1800多年的“古兰只能是泽兰”的奇谈怪论。其中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泽兰论”,主要辨析内容分别见于中国兰花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四川文史、福建科技出版社专著《养兰真经与误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等网络平台和书刊。

  两位作者老师将“兰”的历史及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观点为我们分析了“兰”这种植物的“前世今生”。作品内容详细精炼,逻辑条理十分清晰且生动易懂,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兰”这种植物,有利于更多人了解“兰”,从而弘扬我国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