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召开科技人才工作推进会
6月2日上午,经开区召开科技人才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十三五”以来,经开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努力拼搏求创新、求突破、求实效,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技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五年,经开区将全面实施创新主体的引进培育、建设完备的研发平台和双创载体、加快科技成果协同转化、集聚科技创新人才、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五大举措”,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打造全省创新创业发展新高地。
会上还对经开区科创先锋团队、最美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同时集中兑现科技奖补资金2600万元。
记者 王赛华 柴琳琳 经开时报 杨勇 文/图
“十三五”
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十三五”以来,经开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努力拼搏求创新、求突破、求实效,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技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13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获批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和河南省汽车及先进零部件产业专利导航发展实验区。5年来,累计投入区级财政资金10.5亿元,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资金12.8亿元,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出台《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建设人才强区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鼓励企业加强创新、引进人才。大力推进“工业标准地”改革,探索新型融资方式,加快科技项目建设。建成5G基站1300个,加快5G+创新场景应用,信息技术逐渐普及。
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平台更加丰富,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309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3家,省级平台103家,形成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引入大连理工大学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院地合作、成果转化,多项合作开出“共赢”之花。5年来,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双创载体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孵化科技型企业1600余家,成为全区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明显提升。引入中建七局总部、浩鲸科技、高途课堂等创新企业,丰富了创新业态,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主,生物医药大健康、数字产业、超硬材料、电力设备、IT教育等多业态发展的创新链条。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5年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30项,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工业大奖2项;取得了一批知识产权,荣获国家专利金奖5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7件,位居全市前列。宇通5G无人驾驶公交车运行已满两年;安图生物“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中铁装备“龙岩号”实现对TBM传统破岩理念革命性的创新带动;郑煤机成套化工作面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2020年度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引进领军人才,积极推进技术骨干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引进国家、省市人才计划人才139人,海外留学人员233人、高技能人才2860人,引进杨华勇、张铁岗等院士与区内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攻克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郑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全区共有本科学历3万余人,研究生学历4239人,博士学历1177人,为促进经开区科技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十四五”
到2025年,全区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
“十四五”科技创新和动能转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开区将全面实施创新主体的引进培育、建设完备的研发平台和双创载体、加快科技成果协同转化、集聚科技创新人才、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五大举措”,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打造全省创新创业发展新高地。
到2025年,全区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0%。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达到200个,双创载体达到400万平方米。引进培育10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集聚1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1000名精英骨干人才,引培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靠什么实现‘二次创业’,归根结底还要靠科技创新。”航空港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樊福太表示,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树牢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扶持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中大显身手,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完善政策,激发全区科技创新活力
充分激活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关键在于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形成广纳贤者、人尽其才的政策体系。为此,经开区出台《郑州经开区深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包括研发投入、专利申报,研发中心设立、孵化空间建设等。
着力抓好各类平台的打造。经开区充分整合已有创新平台资源,突出主导产业,引进新兴产业,引入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着力加强智能化改造,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将打造特色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协同创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和知识产权平台,加强技术、工艺、产品、管理等多领域研发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着力抓好创新主体的培育。创新主体是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能力和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为此,经开区将立足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产业生态圈构建,吸引来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
着力抓好开放创新的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组织引导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吸纳国内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要深入落实已签约合作项目建设进度,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开发新的合作项目,促进协同合作步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效。科技人才局要重点做好组织、引导、协调、牵头工作,为企业搭好台、引好路、服好务。
引育并举,稳步落实人才服务保障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留住人才,经开区下大功夫,涵盖了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等领域,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舒心顺心的“全链条”服务。
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经开区出台了《关于实施“郑州经开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区的意见》,经开区将进档标准适当降低,在人才房保障、子女上学、家人就医方面提供方便,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使人才可以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让人才能专心潜心研究,给社会创造价值,通过人才带动创新。
同时,经开区聚焦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企业科研精英、高技能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海外人才、外籍专家、豫籍在外人才等八大群体,围绕认定奖励、项目资助、荣誉激励、生活补贴、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更广覆盖、更加高效的政策支持。
为加快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为全区重点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经开区坚持“双十工程”项目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智造服务产业园、信息产业园、滨河数字产业园、建业之窗建筑科技产业园等小微企业园和瞪羚项目一期、二期双创载体建设;区科技人才局加快研究制定载体建设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改造闲置楼宇、厂房等资源建设小微企业双创基地,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模式,提升全区人才和科创项目的承载力。
优化环境留才。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关心关爱的服务环境,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当好人才“后勤部长”、开辟服务“绿色通道”,让各类人才在郑州经开区感受温暖、安心工作、顺利发展。
本文来源: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