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永光老师力作《再续三百首》:用诗词歌颂祖国与家乡

中国文促网 001编辑 2022-02-14 10:20:32
浏览

  中国诗词是汉语最美好的精粹,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每每读到那些诗句,就能感受到其背后的美,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灵魂与人生,或豪放,或婉约,或精致,或壮阔,让我们的心与之交融。

  

 

  “诗言志”,多为歌颂家国、英雄、故乡;“词言情”,多为怀思抒情。这是因为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诗的发展得益于当时朝廷上下一致的推崇而飞速堀起,被赞誉为“言志的”正体,从而雄霸几朝文坛。而词是一个借助民间,由文人推动起来的文化现象。代表作《花间集》的诞生,就是文人推动的一个例证。后期苏轼、辛弃疾、李煜等一大批词作者,或继承发扬,或有意无意的打破传统拘朿,或兼而有之。客观上也成就了创新,成为变革一代的词作者。尤其是苏轼所创新词,用“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方式,打破了花间派的原有格局,虽然这一变革遇到了很多阻碍,却也实质性地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在诗词的创作中要坚定守规,却也必须容新容变,应鼓励多创作,在创作中求共识,在共识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再续三百首》便是以此为根本创作而成的。

  在《再续三百首》的创作中,作者依旧采用平水韵、词林正韵及钦定词谱,属个人习惯,而用诗词的方式歌颂祖国,歌颂英雄,歌颂家乡,则是真正向往的尝试。

  

 

  作者严永光,汉语言文学专业。1949年出生辽宁大连,曾任衢州市政府办公室任工业市长秘书,计划经济科副科长,1996年退休。现为衢州市诗词与楹联学会、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会员。署有中国书籍出版社《诗词三百首》。

  诗词能不能口语化?其实现在的古语也就是当初的口语,当初的口语、俚语,如今的现代语,这都与诗词的发展脉搏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诗词可以口语化,但也要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再续三百首》的创新即可以迎合大众的接受程度,也能够撒播一些古诗词的养分,虽创作艰辛,但热爱祖国、崇拜英雄的情结让作者义无反顾的朝着诗词之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