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余晨星教授:艺术教育是 “心灵钥匙”,为孩子装备未来核心素养
中国美术学院余晨星教授:艺术教育是 “心灵钥匙”,华一艺术中心为孩子装备未来核心素养
2025年10月12日,深圳市华一实验学校艺术中心开幕式现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晨星教授作为深圳华一实验学校特聘“艺术导师”,现场以中国美术学院学生雕塑作品展——“塑·象之间”为引,焦距“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的明天,艺术教育的价值何在”这一问题,让在场师生与嘉宾点亮对美育本质的深层思考。
AI时代的艺术价值:培养提问的勇气,而非寻找标准答案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的明天,艺术教育的价值何在?它又将如何继续塑造我们的社会,开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他给出的答案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恰恰在于培养那些AI难以替代的人类特质——提问的能力、探索的勇气和开放的精神。
“当孩子们站在作品前,发出‘雕塑,原来可以是这样?’的惊叹时,一场深刻的心灵革命已然悄然发生。”余晨星强调,艺术教育的使命不是灌输“标准答案”,而是打破对世界“固有的、单一的认知模式”。艺术教会他们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提问的能力。
艺术中心作为“桥梁”:连接成长与创作、校园与社会
余晨星进一步阐释了华一艺术中心被赋予的“桥梁”使命。他认为,这座桥梁连接的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是“成长与创作、校园与社会、今天与未来”的多维通道。其深层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盈而坚韧”,使他们最终能够“感受美、创造美,并能以富有同情心和创造力的方式与世界连接”。
发言尾声,余晨星向所有观众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在观展时“不必急于寻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用心感受“每一刀刻痕背后的专注,每一处线条流动的情感”。他期望本次展览不仅能成为一扇领略雕塑之美的窗,更能成为一颗“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热爱艺术、勇于创造的种子”。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艺术教育的恒定价值不是技能的传习,而是心灵的唤醒。华一学校艺术中心的建立,正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美育实践,旨在让艺术之光,“照亮求知之路,丰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