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剧“接棒”传承焕生机 专业院团青年演员占比近半
中新社合肥3月16日电 题:安徽庐剧“接棒”传承焕生机 专业院团青年演员占比近半
中新社记者 张强
“安徽现有国营庐剧艺术院团6个,演职人员230多人、青年演员占比近半,年演出场次超1400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挑大梁。”第三届安徽省庐剧研究会会长、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距今有200多年历史的庐剧,流行于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与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来自于民歌,表演朴素而活泼,乡土气息较浓,拥有较大的观众基础。
近年来,为加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安徽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送戏进万村”“送戏进校园”等活动在该省各地开展,这为庐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安徽全省庐剧院团年均新创大小型剧目约10个,年均复排传统大小剧目2台至3台;在中国各地汇演、展演,积极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大赛,屡获殊荣。
段婷婷介绍,作为国营庐剧院团“领头羊”,合肥市庐剧院近年来已先后培养两批庐剧青年演员和乐队急需人才。“我们计划建设一支能够创作和演出大型精品剧目的队伍,创作出更多民众喜闻乐见的剧目,让庐剧走得更远。”
与国营庐剧院团相比,安徽民营庐剧院团发展亦成绩显著。合肥雨中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宣祥友介绍,安徽现有民营庐剧院团超200个,主要集中在合肥,从业人数近4000人,年平均演出2万多场。“民营庐剧院团是‘轻骑兵’,‘主攻’小型剧目创排和基层汇演。”
宣祥友说,近年来,安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搭建展演交流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帮助民营院团缓解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业务水准不高、后继人才匮乏等问题。“随着政府、社会对戏曲发展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民营庐剧院团未来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庐剧能够重焕生机,离不开老中青三代“庐剧人”默默坚守和“接棒”传承。
收徒传艺、在4所老年大学任教、带领演出团队走街串巷……今年91岁的“庐剧皇后”、非遗传承人丁玉兰,依然活跃在庐剧传承一线。为了更好地传播庐剧、走近年轻人,丁玉兰还开通了微信和直播账号。
“早上8点半打卡上班,没有周末,晚上加班是常态。前段时间刚生完一场病,可我的时间还是安排满满的。”丁玉兰说:“退休后基本上没有休息过一天。因为热爱,想在有生之年,倾我所有,为庐剧传承多做点事。”
“90后”合肥市庐剧院导演、演员陈胜超,对于戏曲前途持积极态度。他说:“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包含了歌舞诗画等艺术门类,它早已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丢不掉的。”
作为新生代,陈胜超认为,庐剧发展应深挖经典传统剧目。历史浪淘留下的经典一定有闪光点,值得学习。传统剧目里的古戏服、配饰也深受年轻人喜爱。
同时,要与时俱进,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和3D、光影特效等新科技。特别是自媒体,不仅为年轻演员提供很多展示平台,更是拉近了古老戏曲和年轻人距离。
“我们应该文化自信,从业这么多年,常听到人们说西方的莎翁戏剧怎么好怎么好,其实,在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中国,也有汤显祖,也有《牡丹亭》等,他的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陈胜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