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红色信使”的“送信”之旅与“送信”之馆(2)
一位年轻母亲没有请展馆讲解员,而是自己为孩子讲述党的故事,“我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但如今的生活都与党和我所成长的时代有关,我想把我的感受讲给孩子听,让他了解自己的来处。”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党员在一幅油画前流下泪来,他看到画中的场景似曾亲历。学生们对百年革命历史看得入神……这些是陈晓华最喜欢看到的瞬间。
陈晓华的儿子也从最初的不屑转为支持,常带同学和朋友来这里。琳琅满目的红章、样式各异的画册报刊、锈迹斑斑的老物件,他也能如数家珍。有一次,他听到儿子对朋友说:“我真佩服我爸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那一刻,他知道儿子理解了他那颗赤诚的“红心”。
“对我来说,传播红色文化已成了一种社会责任和理想信念。”妻子为他算过一笔账,仅展馆的日常维护,讲解员工资、保洁费和电费,每年就要投入二三十万元。但陈晓华还是坚持把这个展馆免费办下去,并打算不断扩大和更新。
“这个投入看似没有产出,但是它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价的,我想让更多人特别是年青一代不忘历史,铭记那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陈晓华说。
去年,他自筹经费成立“红色收藏专委会”,红色收藏爱好者慕名而来,人数从7人增加到25人。这些红色收藏爱好者也在不断增添红色藏品馆里的物件。
陈晓华计划今年办一场大型红色藏品展。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党史资料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革命战争年代布告、军功章、纪念章、红色宣传画报、早期武器等物件的收集情况。他还打算把馆内剩余场所利用起来,做一个军史馆,加入VR、AR等技术。“比如能让观众体验飞夺泸定桥的场景,年轻人尤其是小朋友可能会更感兴趣,也更有教育意义。”
在“送信”的旅程中,他一直乐此不疲。他说:“人的一生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的精神在不断学习传播党史中永远年轻。”(记者郑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