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报告文学的审美特点(2)
语言的个性化是人物性格个性化的重要表现。只要留意,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语言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采访时不仅要挖掘个性化细节,还要记录个性化语言。须知,文学的全称是语言文学。语言不过关,没特色,就入不了文学的堂奥。
军旅报告文学之美,美在它表达的思想能引起共鸣
小说中最好不要有一句评论,纯粹讲故事,报告文学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很多时候要靠评论来提高它的思想性和导向性。这是报告文学与小说又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报告文学与新闻一样,不论西方如何标榜其独立性,它的党性和功利性其实是明摆着的。写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想要表达什么思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是作者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比如,我写《奔涌的潮头》是要促进干部制度改革;写《好梦将圆时》是为了消除那种“军队建设的主要问题是装备落后于人才”的误解,唤醒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们……报告文学之美,美在它表达的思想能引起共鸣。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获了奖也谈不上成功。
但是,报告文学不能像写评论和论文那样来表达思想,而应该是情理交融的。《蓝军司令》发表后,我和钱钢应复旦大学《中文自修》杂志之邀,写了题为《气昌则辞达》的创作体会。其中说:“我们所以要写《蓝军司令》,是因为久憋在心中的一股气不吐不快,或者说是一种爱憎的情感非要宣泄不可。”作者的情感宣泄应该是理性的,议论是应该带情感的,理性与情感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对作者的理论功底是一个考验。如果是写诗,产生创作冲动后就应立即动笔,而报告文学则不可以,还要对素材好好地消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写这件事或这个人物究竟有什么意义(即为什么要写)?能表达我想表达的思想吗?思考过程中最好要看看相关的理论、历史书籍,来一点理论升华。比如在写《中国蓝军》之前,尽管我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但仍然要认真用理论武装自己,认真读了数十篇相关论文,包括军科翻译的美军论文,最后把蓝军的作用归纳成两句话:“蓝军的地位和强弱其实是一支军队训练是否贴近实战的标志,是一支军队训练水平高低的标志。”
报告文学中的议论可以由作者直抒胸臆,但最好是“借”文中人物的嘴巴讲出来。如《奔涌的潮头》中对旧的干部制度弊端的批判,就是由军区干部部副部长讲出来的。
江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