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文学《子弟》新书上市:讲述贾玲的同款青春

中国文促网 2021-03-23 18:13:26
浏览

  中新网北京3月23日电 最近,“贾玲成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的话题登上热搜。由贾玲执导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不光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片中工厂大院的生活也引发了众多厂矿子弟的回忆。无独有偶,近日,一本由东北青年作家潘一掷创作的文学作品《子弟》悄然走红。这本讲述厂矿子弟热血青春的小说,再次掀起了厂矿群体的怀旧热。

  据悉,《子弟》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九十年代,其原型地为位于辽宁的三线军工厂——向东化工厂,与电影的发生地东方化工厂属于兄弟厂,堪称贾玲的同款青春。

《子弟》封面

《子弟》封面

  厂矿子弟回不去的故乡

  自六十年代起,遍布全国各地的国营大工厂用成熟的配套设施、完善的福利制度、稳定的工作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从厂一代传承到厂三代,形成以厂为家的独特社会形态。商店、职工医院、职工俱乐部、子弟学校、家属院围绕工厂拔地而起,热闹繁华;既是同事又是老友的邻里关系,汇成饱含温情的熟人小社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国营工厂逐渐褪去了辉煌的外衣。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承载一代厂矿子弟青春回忆的工厂大院也逐渐破败萧条,甚至人去楼空,成为厂矿子弟回不去的故乡。

  小说《子弟》正是以三个少年男女在工厂大院中的青春成长为主线,历经工厂从辉煌到走向衰败,最终全厂搬迁的时代过程。创作的契机则源于作者潘一掷的一次出差经历。在数年前出差西北的饭局中,一位客户偶然提起有关厂矿生活的话题,竟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几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厂矿子弟一直聊到饭店打烊还没尽兴。

  这次讨论让潘一掷深受触动,他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并非个例,在全国各地的国营工厂中,无数“子弟”也曾经历过相同的少年时代。在父母的工作圈中生活,在相熟的家属院里成长,在子弟学校挥洒时光的绝版故事,曾在无数子弟的青春中原样上演。

  为了更全面地写出子弟的真实生活,潘一掷在之后的出差过程中,从新疆的钢铁厂、甘肃的核工业厂、重庆的铸钢厂到贵州的航空厂,广泛搜集超过50座厂矿中的青春回忆。并在豆瓣建立“厂矿子弟”小组,迅速聚集了数千名来自各地的子弟,共同追忆青春。

截图

截图

  扎根怀旧文学,让读者在小说中找到故乡

  2018年,中央提出了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指示,《子弟》中西铁城厂的故事原型向东化工厂也因此被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让潘一掷大受鼓舞。

  在谈及未来创作方向时,潘一掷表示,自己将继续深入在怀旧文学上的创作,从不同角度讲述厂矿故事,让离乡多年的厂矿子弟都能在自己的笔下中找到故乡。

  对于怀旧文学的发展,潘一掷有着很大的期待。他认为,怀旧是对过往的肯定,每一代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怀旧故事,从《血色浪漫》到《风犬少年的天空》,这些火爆的故事中最打动人的,都是其中的怀旧气息。自己所撰写的,正是厂矿子弟的“芳华”。

  其春节前完稿的中篇小说《万妈妈的绿皮火车》,依旧是以厂矿生活为背景。在这个以母爱为主题的故事里,心高气傲的万妈妈为了将天性散漫的孩子送进大学,将与丈夫、孩子展开啼笑皆非的家庭冲突。

  作为厂矿子弟生活的亲历者,潘一掷笔下丰富的时代细节、社会转型期的写实对照、九十年代的泛黄质感,为读者带来了情感追忆,在子弟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据了解,随着《子弟》的话题热议,也引起了诸多影视方的关注。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作者踏歌在看完《子弟》之后表示:“我也是当年三线建设时的‘代号基地’子弟,出生在深山老林里的美好现代小社会,随着长大一步步走出来,再也回不去。如今想想,自己甚至父母对‘理想生活’的定义好像都是在小时候的那片厂区。那时留下的影像不多,但幸好,还有文字可以把记忆铸在纸上,流传下去。现在有了《子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