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暖吹,文化自信回来了

中国文促网 2021-03-26 06:19:27
浏览

  暖心
  国风暖吹,文化自信回来了

  身穿唐三彩色样纱衣,脸画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博物馆里胖嘟嘟的唐乐舞俑“复活”了。

  20亿次的播放量,上千万条弹幕,5次上热搜——5分钟的古典舞《唐宫夜宴》亮相河南春晚后,打开了一条时光隧道,带观众穿越千年,回到那个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唐。一时间微博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唐宫夜宴》的创作大赛,“唐朝小胖妞儿”几乎成了行走的表情包。

  《唐宫夜宴》改编自郑州歌舞剧院选送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参赛作品《唐俑》。在5G+AR的技术加持下,整个舞台秒变一个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参加夜宴的这些唐俑少女一路嬉笑打闹,时而走入国风韵味的山水彩墨中,时而穿行在古风建筑文物之间,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在舞台上穿插出现。

  该节目主创之一、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说,舞蹈灵感来自于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看到她们的眼神和动作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如果在1400年前,我们应该跟她们是同行”。

  为了把唐三彩乐舞俑搬到今天的舞台上,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创作团队恶补了大量文物知识,还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怎么让演员的脸完美地“胖起来”,是最“上头”的操作。终于,受到吃葡萄的启发,他们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催肥”,就这样,一个个唐三彩乐舞俑“复活”了。

  当大唐风华与虚实相接的舞台科技同频共振,《唐宫夜宴》火了,河南博物院的参观人数也骤增四成,打卡博物院中的原型彩陶伎乐女俑成了朋友圈的焦点。

  从近年来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电视综艺争相爆款,到《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国产动画电影引发一轮轮“国漫崛起”,从尽力还原一千多年前长安风貌气质的《长安十二时辰》等古装剧受到热捧,到近几年各路明星纷纷挑战国风造型,拉动新一轮圈粉热潮,被科技赋能的“东方魅力”越来越多了。

  借着科技化的制作、社交化的互动形式,经典剧目《龙凤呈祥》引发的话题不但在大年初一登上热搜榜首位,还在B站、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酵。这场中国移动咪咕与国家京剧院联合打造的云上大戏,依托5G技术完成了京剧史上首次4K超高清拍摄、制作与呈现,重塑了京剧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让看似遥远的京剧、历史故事变得触手可及。

  而正在更新第三季的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则在内容、技术、渠道等多个方面实践了多元融合的理念,节目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高科技的舞台元素以及综艺的表达手法,多维度全方位讲述着“国宝”的故事。

  “利用5G、AR等新技术‘唤醒’历史文物,让‘橱窗中的历史’走向‘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打造出与年轻群体个性特征相契合的IP,是《唐宫夜宴》成功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唐宫夜宴》用有趣的形式把握了年轻群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科技手段让舞台充满炫酷之感,营造出早上上班一样匆匆忙忙的景象,贴近现实生活,所以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的网络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00%以上,上榜全国十大线上本地预订人气景区。更让马萧林自信的是身边大环境的悄悄改变。近几年,《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持续热播,华服在大街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考全省排名第四的成绩,却选择北大冷门专业——考古学;海外网友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可见,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有旺盛的需求”。

  暖暖吹来的国风,正成为当下年轻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穿华服出街在青年群体中受热捧,他们追捧中国设计师设计的潮牌,将古典诗词创作进歌曲里,去茶馆品茗听相声,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播着他们心中的国风。

  “新新人类”聚集的B站一直代表着年轻文化,平台上层出不穷的古风歌曲、华服舞乐中,自得琴社自导自演的“古画系列”视频是一个神奇又清新的存在:淡黄色的背景如宣纸铺陈,画中人是身着古代服饰的乐师,或抚古琴,或吹笛箫,或击大鼓……就像一幅会动的古代画卷,悦耳的古乐在画中流淌,不时还有小动物喜感出没,圈粉无数“新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