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埋长史,何寻精绝城?(3)
这些丝绸品质精细,织有复杂而优美的花纹,一些则织出诸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之类铭文。它们中的一部分来自汉晋朝廷的赏赐,这些衣锦者应是精绝的王族或上层。
最近对尼雅遗址墓葬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源自汉朝内地的礼仪和习俗。例如,在墓葬中安置的悬挂逝者随葬品的楎椸,男女有别。一些男子礼仪性的随葬弓箭,似乎与上古以来的射礼有关。一位墓主的头边摆放了一只雄鸡。在内地,这些礼仪活动通常仅见于文献记录,而没有实际的考古发现。
尼雅遗址出土鸡鸣枕
丝绸之路上的精绝
通过尼雅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证实精绝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它的经济、文化繁荣也得益于此。
丝绸是最引人瞩目的发现。除了高档丝绸,还有从内地贩运来的普通绸布。一个有趣发现是缠绕在弓和弓弦上的绸布,上面分别墨书了汉字和佉卢文字。一件书写的是“河内修若东乡杨平缣一匹”,即交纳此绢者的籍贯与姓名、绢数,为河内郡修若县东乡人杨平所纳缣一匹。
尼雅遗址出土“王侯合昏千秋万代宜子孙”锦衾
这件绸布是如何来到精绝的呢?无独有偶,当年斯坦因在敦煌汉烽燧遗址中,也发现了汉文和婆罗迷文题记绢各1件。汉文墨书“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五两,直钱六百一十八”,婆罗迷文墨书被释读出长四十六拃的某种布。前者被王国维猜测是西汉时调入边关的军需物资。后者则表明是输往印度某地的商品。
的确,我们在尼雅和楼兰的汉文、佉卢文书中,读到了很多关于丝绸买卖的文件,就像“粟特古书简”所表明的,在汉-晋时期的敦煌等边郡至楼兰、精绝、撒马尔罕,存在着活跃的丝绸贸易。它由大月氏和粟特商人主导,但是汉、晋在敦煌和西域的政府也参与进去了。恰是在尼雅遗址,发现了一组由西晋政府颁发给一位名叫支柱的贵霜王国商人的“过所”,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代的“护照”了。
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书(国际敦煌网站等)
丝绸贸易仅是丝绸之路的一面,由此推动的广泛而深度的文化交流则带来了巨大福利。它的光辉的一面就是多元文化,也造就了和谐发展。在这个绿洲小社会,除了佛教这支主流,在考古遗存和佉卢文书中还反映出其它的宗教信仰,诸如巫术和一些目前还不能确知的形式。
尼雅的佉卢文书中保存了若干佛教文献,包括《法集要颂经》、戒本,以及一篇关于浴佛节斋祷的文献。甚至保存了一份“僧伽规约”,规定了对违犯的僧人要处罚丝绸。须知这些文献都属于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佛教文献之一。
像《仓颉篇》等汉简的发现,表明汉语和汉字在精绝上层的使用情形。此外,用佉卢文拼写的楼兰-精绝方言里混合了汉语、希腊语、伊朗语、吐火罗语、于阗塞语、粟特语等在内。这已充分说明了精绝的文化现象:交流与融合。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精绝所受的希腊文化影响:一些佉卢文简牍方封印上采用了希腊神祇的图像,像雅典娜和赫拉克勒斯等。有两件封泥上同时加盖了汉式印和西域式印。出土文物的丰富多彩,生动展现了处在丝绸之路上的精绝是如何锻造出其自身的。
佉卢文木牍上的汉式、西域式封印,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