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上新”500余件文物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

中国文促网 2021-03-22 13:45:28
浏览

  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嘉庆年间《汉州志》,“广汉名区,雒城旧壤……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1934年,原华西大学博物馆的美籍学者葛维汉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1986年发现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珍贵文物千余件,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1987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断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际。1988年,三星堆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文物局指导四川省开展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此外,考古工作者逐步廓清了三星堆文化分布范围,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密切关系,并逐步探明三星堆文化源流。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确定将“川渝地区巴蜀文明化进程研究”作为“考古中国”的重大项目,深入研究川渝地区文明演进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按照“考古中国”项目的计划,下一步将继续对新发现“祭祀坑”开展精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并在“祭祀坑”的外围勘探发掘,把握祭祀区的整体格局、形成过程,以期系统、全面地把握古蜀文明祭祀体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