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 “演技教科书”,说多就不值钱了(2)

中国文促网 2021-03-25 08:51:08
浏览

  实际上,于和伟曾拒绝过《觉醒年代》的邀约。“我有戏瘾,人物一重复就没意思了。”他曾说。同样被拒绝过的,还有《军师联盟》中的曹操。2010年,《三国》中刘备一角令于和伟的演技再次得到市场认可,他曾借媒体表示对曹操的“偏爱”——乱世枭雄、亦正亦邪,但也有他人性的一面。他形容,这是一个所有演员都不会放过的艺术角色。但当《军师联盟》投来橄榄枝时,他犹豫了。“如果文本基础还不如前面,没有施展的空间。”在于和伟的认知中,“新”是他选择角色的重要标准,如果角色不“新”,至少表达也要是新的。

  例如《军师联盟》文本中的曹操,跳脱了历史对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浅显描述,其临死时手执缨枪,放声高歌《短歌行》,英雄豪情、壮士暮年的沧桑,成为当年影视剧的高光时刻。“在一剧之本的基础上,(以)什么样的历史观去写,我觉得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陈独秀与曹操)这两个角色在内容上角度不同,同时又是真实的,那对我而言,他们就是‘新’。”

  实际上,于和伟并非从未重复过。2004年《历史的天空》中的“万古碑”走红后,他至少演过六年的反派。那时他仍是“小演员”,没有选择,有戏拍就不错了。“我觉得还是心思。”于和伟谈到表演,总会语重心长,“声台形表只是辅助工具,我说一个段子能非常流利,这叫基本功,所有演员都应该会。演员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个角色上花心思。”

  C

  克制享受朴实的“虚荣感”

  别给自己戴那么多“王冠”,轻装前行

  2017年《军师联盟》播出后,于和伟迅速成为聚光灯的焦点。观众、媒体、影评人用无尽溢美之词,将他饰演的曹操奉为“演技教科书”。时隔三年,《巡回检察组》播出,一场在检察院怒斥同僚的戏份,于和伟以掷地有声的原声台词再次冲上热搜。

  “什么叫演技教科书?我是哪一本?还是行走的。”

  这不是于和伟第一次直接推辞此谬赞。被捧高位,意味着演员需要时刻在大众审视下,戴着“王冠”的镣铐行走,稍有踉跄,就会一脚踩入舆论深渊。不少人选择了趋于保守或另辟蹊径。于和伟不愿在表演中背负丝毫的“不自由”。“不能说我一个角色有了很高的高度,我就顾忌(流量)这个东西,保护这个东西,或者违背原则接戏。”

  但人气带来的名利,是人生成就感必然所在。于和伟自认不是圣人,也不例外地曾沉浸在鲜花掌声的簇拥之中,被冲昏过头脑。那是2004年,于和伟在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出演了大反派“万古碑”。这一年他33岁,距离他从东北远赴1000公里之外的上海追求表演梦想,已经过去近七载。从上戏的优秀毕业生,到只能出演边角人物的小演员,于和伟一度背负着跌落谷底的落差感。他只有一个愿望,“只要有一部作品让观众认识有一名演员叫于和伟,认可我会演戏,便行了。”

  而后,“万古碑”成为当年最成功的反派角色,于和伟的角色被观众铭记了,虽然是以一种被“唾弃”的方式。但他并不在意。唾弃和咒骂于其而言,都是对角色的最大认可,反而那一年,他达到了从业以来最好的状态,“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来寻找自己的理想,我没有白跑一趟。”

  但观众还是只记得角色,记不住于和伟的名字。即便他和高希希持续合作了七部作品,包括《光荣岁月》《纸醉金迷》,他在《局中局》和《岁月》中的表演也被一些老师拿来做表演范例。曾有人对于和伟说,“你就是不会宣传。”实际上,新《三国》和《军师联盟》播出后,于和伟看到网上铺天盖地对他的认可,一度睡觉都是笑着的。他拥有最朴实的“虚荣感”,只是他要求自己克制享受。

  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人在反复认可他,而当满大街都在形容好的演技是“炸裂”时,于和伟反而觉得不值钱了,甚至言过其实。“不要给自己头上戴那么多的‘王冠’,太沉了。轻装前行不好吗?”

  D

  演戏的心思曾短暂偏移

  为迎合市场而妥协,却发现自己做不到

  《觉醒年代》播出前,于和伟曾在微博发文称,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自己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

  信心满满,在于对优秀文艺作品存在价值的认可;战战兢兢,在于担忧如此鸿篇巨制,是否能被当下的市场和观众所接受。“好的文艺作品,永远不能丢掉引领作用,让一代代年轻人受教育。但现在的文艺作品,同时也是文艺产品,两者不能单摆浮搁地对位。如果你在文化市场上没有好的表现,它的传播力度也会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