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亲自参与文物提取?三星堆修复师:不止修复(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谢振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认为,修复是技工干的活,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例,做修复的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低,评选较高级的职称和专家称号难度很大,这导致很多人更愿意搞研究,不愿意做修复。
谢振斌表示,目前,国内很多考古机构招聘时,通常要求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这个门槛就把很多优秀的文物修复人才拒之门外了,而从文物修复职业学校等引进的修复人才,又由于学历不够,按规定无法进入编制。“一位文物修复师可能干了几十年还是劳动合同工,无法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另一方面,文物修复越来越成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多学科交叉。修复人员不光要把文物修好,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修复。很多工作需要使用如金相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对金属陶瓷组织进行观察和形貌分析,对青铜器合金生成、冶炼、浇铸以及加工工艺等信息进行研究。这些任务对文物修复人才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能力要求更高,传统的修复人才比较吃力。
谢振斌称,目前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问题,只有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几个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了文物保护学专业,其他大部分是大专、职业学校开设这个专业。
另外,学校教育和师承制如何更好结合?传统手艺和科技文保怎样兼容?这些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杨晓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几年前,他曾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文物修复课程,一个班100人左右,但由于只有大专文凭,许多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工作后的待遇也比较低。
杨晓邬还是认为郭汉中这种师承制带出来的徒弟在知识、积累方面更加扎实,因为院校很少有文物能让学生上手实践,而师承制徒弟遇到什么问题,师傅能很快解答,并且能更个性化地讲解,而课堂上的东西比较程式化。
“搞文物修复,如果只在学校里学习,是学不全面的。雕塑、磨具、锻造、钣金、焊接、雕刻、美术、用力的改变和形状的矫正,以及修复理念。等你学习这么多学科,胡子都白了。”郭汉中说,文物本身器型、条件千差万别,个性化问题很多,所以要自己总结经验,掌握原理,才能一通百通。
由于平日修复工作繁重,郭汉中的徒弟主要是博物馆文物修复部的工作人员,以及通过项目和其他单位合作进行交流的人才。十几年来,郭汉中带了十几个徒弟。他表示,在杨晓邬的时代,更讲究传承,不是这个圈子的人,很难进这个门,而现在很多技术都是公开的,且中国文物修复人才奇缺,还有很多精美的文物公众根本不知道、更看不到,而这些文物,现在的修复人几辈子都修不完。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11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